医学人工智能大舞台,数理风湿交叉融合
暨2019年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风湿免疫学年会
在这秋高气爽的美好时节,2019年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于11月15日-16日在杭州成功举办。本次会议学术阵容强大、大牌云集,邀请了李梦涛、苏茵、周京国、林金盈、郑毅、董凌莉、达展云、王嫱、梁东风、段新旺和马作镪等国内知名专家前来讲学指导。来自省内外的近200名参会代表齐聚一堂,共享学术盛宴。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林进教授致欢迎词,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北京市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李梦涛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指出浙江省数理医学会风湿免疫专委会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医学和理工科结合的专委会,数理风湿免疫专委会的发展顺应国家发展趋势,通过跨学科合作,运用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推动医学发展,优势互补,也希望风湿与数理能充分结合,碰撞出火花,促进风湿学科的发展。
会议同期举行了2019年数理医学会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会会议和第二届风湿免疫专委会委员改选。本次会议由数理医学学会任敏书记主持,经民主推荐共产生57名委员,选举产生20名常务委员,其中丁健、卢美萍、马丽珍、杨旭燕、应振华和朱小春教授当选为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林进教授当选为第二届主任委员。
随着互联网的高度发展,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不断渗入医疗行业,掀起人工智能医学研究新热潮。本次会议紧扣“数理医学”和“风湿免疫”主题展开学术讲座。北京协和医院李梦涛教授关注临床大数据的应用,介绍了利用CRDC平台支持临床研究持续发展的宝贵经验。在国家项目支持下,率先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心网络协作平台;从人才保障和信息系统等方面开展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专项,推出了中国类风湿关节炎直报项目(CREDIT),借助中国风湿病信息共享平台(CRIP)促使医教研“一体化”,更好的服务患者,也能降低研究者发起的探索性RCT研究的门槛。“平台是基石,资源是未来!”李教授字字珠玑,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数据平台建立对推动风湿学科发展的重要性。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常务委员,北京市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侯任主任委员、北大人民医院的苏茵教授介绍了最新的EULAR有关免疫抑制剂在SLE治疗中的推荐更新。SLE是一种临床表现复杂并具有特征性血清学异常的多系统疾病,2019年EULAR指南提到羟氯喹是SLE治疗的基础用药,除非禁忌,推荐所有SLE患者均应使用羟氯喹。对于羟氯喹单药或联合激素治疗无效或激素无法减量至维持剂量的患者,应该考虑加用免疫抑制剂。狼疮肾炎是SLE患者的常见临床表现,多靶点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对狼疮肾炎具有良好的疗效。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对个人和家庭,乃至社会的影响巨大。四川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成都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周京国教授指出,痛风发病机制中NLRP3炎性体异常表达与临床病变关系密切;Th17/调节性T细胞比例失调在痛风免疫炎症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T-Bet缺乏可预防MSU有道的痛风炎症。周教授还指出对于痛风的诊断与治疗,痛风的发病机制的认识仍有不足,临床医师任重道远。
广西壮族自治区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林金盈教授进一步阐述了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几个尚未解决的问题,首先高尿酸血症正常值应该根据流行病学或尿酸盐的理化特点来定义,结合人体实际,定义在300-360umol/L更合适;是否应该降尿酸治疗应该结合血尿酸值以及患者是否并发其他疾病综合判断,目前别嘌呤醇治疗能有效预防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心血管事件;对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进行降尿酸治疗,需要综合考虑病人是否存在心血管、代谢和肾脏合并症。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郑毅教授介绍了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特点,是以AMA升高和胆管特异性损伤为病理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于中年女性;临床表现为乏力、瘙痒和门静脉高压,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肝活检进行确诊。郑教授提醒我们需要关注4种特殊类型PBC,对临床诊疗具有指导意义。PBC治疗建议使用熊去氧胆酸、奥贝胆酸、贝特类药物以及FXR激动剂;PBC的症状管理也很重要,治疗一年后仍需进行预后评估,且终身随访。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蕫凌莉教授详细介绍了“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的诊治”。IgG4-RD临床表现复杂,需要注意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治疗包括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靶向治疗,明确的诊断需要结合病理学、影像学、血清学、临床表现和相关生物标记物,并分享了新鲜出炉的来自美国风湿病学会年会(ACR)关于IgG4-RD最新的研究进展。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委员、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达展云教授围绕类风湿关节炎(RA)诊疗现状及规范治疗,提出我国目前存在RA诊断不及时、治疗不规范、预后不乐观的现状,治疗达标率仍有待提升,因此2018年中国RA诊疗指南应运而生,从诊断、治疗原则和评价标准、治疗措施、减停药以及生活方式调整等方面做了推荐,对规范RA临床治疗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江苏省人民医院王嫱教授作了《基于多层螺旋CT肺血管定量分析在CTD-PAH中的应用研究》的报告。肺动脉高压(PAH)是CTD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但目前指南有关PAH危险分层项目繁多,操作不便。王教授设计了基于MSCT肺大/小血管参数定量分析,通过数理模型和高性能的数学算法,建立PAH疾病肺部CT预测模型,确认%CSA<5=0.38%为诊断CTD-PAH患者是否伴发严重PAH的最佳阈值。这也是数理与风湿研究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心身风湿协作学组组长、解放军总医院梁东风教授讲述了“心身风湿”的认识历程与展望。心身医学已深入到综合医院各个专业学科,呼吁全科医生、风湿专科医师和心理科医师之间建立一个合理的协作模式来处理风湿患者心身问题。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林进教授介绍了CTD-ILD患者的诊断标准及流程,以及抗纤维化药物的治疗。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朱小春教授介绍了生物制剂是RA患者更佳的达标治疗选择。浙江省人民医院应振华教授对SLE治疗新进展—贝利尤单抗东北亚研究进行解读。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杨旭燕教授分析了功能磁共振的影像检查在SLE患者精神状态的应用价值。随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卢美萍教授就风湿病相关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进展做了报告。
在16日下午的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医院中层管理课程研修班-风湿科主任培训专场,马作镪教授介绍了如何制定风湿学科的科室发展战略规划,以及Poter一般战略、SWOT矩阵、SWOT分析,PESTC分析、TOWS分析等工具使用帮助学科发展规划的制定。会议邀请了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段新旺教授结合自身经验介绍如何利用病例直报培训、远程会诊、微信平台、慢病管理等,做好风湿学科建设,助力规范诊疗、系统教学和临床科研。
此次会议紧紧围绕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和风湿免疫性疾病,展示了医学影像在风湿免疫疾病的应用价值,其中PAH疾病肺部CT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在SLE患者神经精神状态中的研究更是数理风湿交叉融合的典型成果,未来数理医学学会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的发展方向是通过数理学会学会平台,加强与其他专业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数理在风湿领域的蓬勃发展。
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秘书陈伟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