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组织建设 分会成员

专家风采

潘宏铭

作为浙江省肿瘤内科治疗领域的学科带头人,邵逸夫医院又是我国现代化示范医院,潘宏铭以此为平台,始终坚持对省内边远地区及落后地区的医疗帮扶工作。特别是担任浙江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后,潘医生更多次到省内偏远地区参加并组织义诊,进行肿瘤治疗讲座。2014年开展浙江省肿瘤内科大查房活动,组织专家深入基层,走进医院、走进科室、走近病人,使我省肿瘤患者得到同质、优质的医疗服务,通过大查房为基层医院带去了新的医疗理念及医疗技术,获得了当地医务人员及百姓的赞誉。

美国文明之父爱默生曾说过“只要生命还可珍贵,医生这个职业就永远备受崇拜”。我国古语有“大医精诚,悬壶济世”,说的是医生以高尚的医德和博爱之心,为广大患者创造福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副院长潘宏铭,就是这样一位医生,他把患者放在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位置,想患者所想、痛患者所痛、乐患者所乐。2013年8月,潘宏铭被任命为邵逸夫医院医疗副院长时,在就职典礼上他这样说:“一个人成功是专家,一群人成功才能成为卓越的医疗机构。只有让更多的人成为专家、成为名医,才能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让更多的医生成为好医生、让更多老百姓能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是我永远的追求。”


“基层工作是一笔财富”

1987年的那个夏天,潘宏铭从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毕业。在那一届300多名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中,他的成绩名列第11位。

“当年凭着这样的成绩,我留在省会杭州的大医院工作完全没有问题。说实在的,毕业那年把我分配到了偏远的盘山区卫生院工作,我和现在很多毕业生一样,心里有些质疑和不甘。”潘宏铭说,“可一直到今天,不论在任何时候回想起来,那几年的基层工作,在我整个从医生涯当中最是艰苦,也最是财富。”

早几年,磐安县是我国著名的贫困县,医疗资源相当匮乏。大山里的老百姓根本得不到像样的医疗救助。“在当地,行医的很多都是赤脚医生,老百姓很希望能来一个学医的大学生给他们瞧病。我记得,当时走了很多山路,一路坎坷一路颠簸,终于来到盘山区。看着乡亲们期待的目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我心里油然而生。带着行李,我毅然走进了卫生院。”潘宏铭说。

上个世纪80年代的盘山区卫生院简陋到无法想象。走廊的第一个房间经常是日夜通明,潘宏铭就住在这里。“我住的房间是任何人可以来瞧病的地方,它就好像一个24小时值班室。刚到磐安县,我就像现在医疗概念中提到的‘全科医生’一样,什么病都要帮着看,一会儿扮演儿科医生,一会儿扮演妇科医生,刚看完妇科可能又要上手术台去做一台阑尾炎手术。”

三年的基层锻炼,让潘宏铭养成了艰苦创业的精神,不仅让他深谙老百姓看病难,也深感自己医学知识的不足。三年后的1990年,潘宏铭考上了母校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肿瘤学专家郑树教授。研究生的学术生涯让他养成了严谨的治学和行医之道。研究生毕业后,一直辛勤地工作在临床医疗第一线,主要从事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和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已经在恶性肿瘤疑难病症的诊断和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粪池救童 暗光手术

潘宏铭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基层工作那些年发生的故事。“回想起来,我特别感谢盘山区老百姓对我的信任。他们对我,就像对自己家的子女兄弟姐妹一样亲。”潘宏铭说。

记者辗转联系到了盘山区的一位老村民,老人今年已经70多岁。老人说,即便过了很多年,卫生院来来走走了很多医生,自己对潘宏铭的印象仍然深刻。“潘医生是我们这里来的第一个大学生医生,他的医德医术都很高,帮助我们这些大山里的人看好了很多病。我们都很信任他。当时潘医生做了很多让我们大家感动的事情,帮助一个掉进粪池的小孩的事,我记到现在。”

老人回忆,当年这个小女娃只有3岁,被人发现时,她正在粪池里挣扎。大家把她救上来后,孩子已经处于昏迷状态。“当时是我立即跑到卫生院去找潘医生的,他见我描述后,带着医药箱和我急忙赶到粪池边上。”老人说,“孩子的口腔和鼻腔里进了很多污水和粪便,如果不及时将脏东西吸出来,很快就会窒息。当时潘医生也顾不上什么卫生处理,就口对口帮孩子做人工呼吸,吸出了很多脏东西。又把孩子带到卫生院,用管子导出了胸腔和肺里面的很多积水。”

1989年的冬天格外冷。盘山区的一个村民急性阑尾炎发作,躺在家里疼得死去活来。家人准备了一辆拖拉机,想把他运到县城的医院,可大雪封住了去县城的公路。情急之下,家人把病人带到了卫生院。潘宏铭当时见状,决定立即采取手术。可卫生院手术室的条件恶劣,没有通电。为了争分夺秒挽救患者生命,潘宏铭一边让其他同事和村民一起去水库帮忙摇水轮机发电,一边给病人做消毒,打开肚子。

“可谁也没想到,水库的水全部结成了冰,没办法发电,无影灯亮不了。村民们把几个手电筒凑过来,可手电筒是暖光,无影灯是冷光,医生用暖光做手术,基本等于看不见。我当时咬了咬牙,凭借经验和教学中的内容,凭着记忆与手感完成了手术。当最后一针线缝上后,在场所有人都欢呼了。”潘宏铭回忆道。


把患者当作书去读懂

潘宏铭根据自己的从医经验,总结出看病六个字原则,即“安全,有效,经济”,时刻把“病人安全,治疗有效,节约医疗成本”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他经常对年轻医生说:“做医生这个职业,既要尊重生命,又要富有爱心。你每天面对的都是一张写有病痛的面容,要有同理心,要从心理精神层面去理解病人的痛苦,经常去帮助、安慰、关心病人。三分之一的肿瘤是可以预防的,三分之一的肿瘤是可以治疗的,另外三分之一的肿瘤是可以通过治疗减轻痛苦、延长生命的。即使不可以治愈,我们也要在尽可能减少患者痛苦的前提下,延长他们的生命,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痛苦着病人的痛苦,快乐着病人的快乐,期望着病人的期望。潘宏铭医生每天在医院、病房、办公室里忙碌,目的只有一个——让病人更快乐、让病人早日康复。

杭州市癌症康复协会会长姚林根常常对周围人说:“我的第二次生命是潘医生给的。我原来是杭州汽车发动机厂党委副书记,49岁那年,几乎天天拉肚子。就诊后,医生开了治疗胃病的药,可吃了大半年也未见好转,我的体重一年内就轻了三四十斤。后来到邵逸夫医院一检查,就断定是癌症,必须尽快做手术。那时,我真是难过透顶。”姚林根说,“潘医生仔细看了我的病症后,除了鼓励我勇敢对抗病魔,还亲自为我做化疗。”

“潘医生一共为我化疗6次,每一次都配合很好,效果也很好。1998年4月,潘医生高兴地对我说,姚书记,应该说,你已经康复了,癌细胞已被限在可控范围,恭喜你已经成为正常人了。当时,我真有恍如隔世、重新做人的感觉。从那时起,我这个癌症康复者,变成了癌症康复工作志愿者,我以帮助癌症病人康复而快乐。”

正如潘宏铭常说的,病人就是一本书,医生得读懂它。读懂了,医好的病人一定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