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组织建设 分会成员

专家风采

裘云庆



作为医生:这是他最重要的身份

做医生,是裘云庆一直的追求。他的这个追求,源于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救死扶伤,给人以更美好生活的希望。”

当年,17岁的裘云庆,第一次离开嵊州,踏上省城杭州,在浙江医科大学医学系的教室里,第一次听到了“正宗”的普通话。

在第一次班级同学互相介绍中,一口的嵊州话着实让自己吓了一跳,“别人说的普通话怎么和我说的不一样呢?”或许是这样的出身,裘云庆立志奋发图强,他告诉自己,“唯有勤奋,唯有学习,才能让自己和别人站在同一水平线上。”

1985年毕业之后,裘云庆回到嵊县人民医院任职。两年后,达到了学校考研的标准,他再度回到学校深造,成功取得了硕士研究生文凭,随后进入浙医一院,开始从事医疗、教学及肝病的科研工作。

从医近三十载,裘云庆从一个毛头小伙,成长为业界知名肝病专家。骨子里的嵊州人性格,一直伴随着他的前行:认准的事儿,决不放弃。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所以他好学,他努力,他坚持。

裘云庆给了记者一张名片,名片上印着的职务有10余个:浙医一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第十二届浙江省人大代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暨浙江省主任委员等等。但是裘云庆告诉记者,他最看重的职务并没有出现在这张名片上:医生。

裘云庆的解释很简单:不能忘了选择这份工作的初衷——救死扶伤。身兼N职,还要掌管这么大一个医院的行政事务,让他成了空中飞人。然而不管怎么飞,他一直惦记着一件事情:自己每周二上午的门诊千万不能落下。

裘云庆说,每次门诊都会觉得特别踏实。面对前来寻医问药的患者,裘云庆始终保持着微笑。这让很多患者看完病,压根就没记住他的名字,但是大家都知道,下次还来找这个“眯眯大夫”。已经位高至副院长,但是在出门诊的裘云庆从来就没一点架子:“请坐”、“请问”,一脸的笑容,总能够给予患者心里的宽慰。

裘云庆说,总结起来,做医生就是要做到三心:对病人热心、耐心和诚心。他说,对抗疾病是医患双方的共同责任,只有医患双方共同配合,积极治疗,才能求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所以,治病一方面考验的是医生的医术,另一方面,更需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积极的配合。所以在他看来,如何缩短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距离至关重要,“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才能赢得对方的信任。有良好的沟通,才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摆脱病痛折磨最为有效的治疗途径。

在网络上,夸裘云庆的帖子不少。

一位宁海十多年的乙肝患者,到处寻医无果。2007年,来到浙医一院。运气不错的他,竟然挂号挂到了“最好”的医生——裘云庆医师。

看病的经历让这位患者终身难忘。由于之前一直在看病,所有检验单子都是最近的,裘云庆没有要求他重新检查,只是详细了解症状,并仔细看了所有病历。这让这位患者对裘云庆刮目相看:别的医生都是急着开药方,多赚点提成,他没有;别的医生都是急着让病人查这个查那个,他没有。

随后,裘云庆只开了一个药。患者说,裘医师,你给我开一盒药,吃半个月我再来。哪知裘云庆的回答是:不用,这个药你到你们宁海大医院里都有,但是小药店就不要去买了,万一买到假药就不好办了。就这样,坚持了一年后,患者的病情基本消失,现在病毒没有了,肝功能也正常了。这位患者在网上留言说:裘云庆医师这种作风,很令人感动,再次感谢杭州浙一医院的裘云庆医师!我不知道该怎么报答你,只能在网上说说心里话,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世界上还有你这样一位好医生。

还有一位患者,身患白血病的同时,又被查出患有严重的肝硬化,危在旦夕。患者的家人通过网络给裘云庆发了一封“求救信”。令患者家属想不到的是,在京出差的裘云庆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回复:“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地方,每个人不论贫富、不论可治不可治都一样,都是生命,都应该爱惜。作为医者都要有爱心,都应该积极去抢救和治疗,或为延长病人的生命或为减轻病人的痛苦而努力。你有什么需要我或者我们医院做的,请尽管说,我会尽力。”

几天后,出差回来的裘云庆第一时间来到患者的病房,亲自为其检查,询问病情。这份敬业精神,让患者一家人觉得不可思议。

“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裘云庆说,以换位思考的方式,了解患者的欲望和需要,尊重患者,理解患者,处处为患者着想,建立一个和谐的医患关系,其实也就是尊重自己。

裘云庆的邮箱里,有很多患者给他发的感谢邮件,“这就是患者给我最好的礼物,我一定要好好珍藏。同时,也是大家对我的激励和鞭策,我还要继续努力。”


作为代表委员:关注社会健康

裘云庆是中国致公党浙江省委员会常委,同时是第九届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省第十届人大代表。

在中国致公党的章程里有这样的要求:“紧密围绕国家的中心任务,充分发挥本党在反映社情民意、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和“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建议,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裘云庆说,作为委员、代表,自己一定要带领党员积极参政议政,服务大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创建和谐社会出力,“我关注的是人类健康,当然也包括社会健康。”

每当全省两会召开,裘云庆便会成为记者眼里的“明星委员、代表”,一位省级媒体同行告诉记者,裘云庆在每年的两会中,都会带来高质量的提案、建议,而且又十分配合媒体的采访,所以大伙都爱找他。

比如,今年的两会,以省人大代表身份与会的裘云庆关注焦点依然是医改的问题。他说,“(病人)只要诊断出是阑尾炎,就给你(医院)5000元钱,你做多少检查用多少药我不管了,用得越多赚得越少。”他建议,可以将改革医疗付费制度作为下一步医改切入口。

裘云庆说,当前中国绝大多数医疗机构按项目付费,即做1个项目付1个项目的费用,这一付费方式的后果是诱导医疗机构为患者选择更多、更贵的项目,“医院诱导过度消费的最显著表现就是民众最为诟病的多开药、开贵药、多检查等现象。”所以,他认为不改革医疗付费制度,解决不了医疗费用高昂、医疗资源浪费的问题。

2013年,裘云庆关注的则是高端医疗器械的问题。他认为,我国急迫需要建设一支有足够数量且稳定的医疗器械人才队伍。在目前,被外资几乎垄断我国高端医疗器械的情况下,医疗器械的高成本成为增加患者医疗费用支出的重要原因。

除了关注卫生医疗界的问题之外,裘云庆还把目光放到更远,比如他曾提出要高度重视人的生存环境,落实科学发展观,消除和控制环境污染。他也在2008年提出过治理烟花爆竹的问题,他希望相关部门能更加严格地控制或减少烟花燃放的数量和品种。

“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只有社会的秩序更加良好、运行更加合理,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舒适。”裘云庆说,而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的身份给了他一个平台,可以对社会方方面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用提案、建议的方式,向政府提出问题来,最后让社会进步。


作为嵊州人:希望家乡越来越好

裘云庆回老家嵊州崇仁的频率还算高,“家里有一些亲戚朋友,总是挂念着。所以一有空,就会回来看看。”

每次看到家乡有一些新变化,裘云庆就会很高兴,希望嵊州能越来越好。说起还在建设中的新医院项目,裘云庆说,浙医一院和地方合作办医是这些年的一种探索,目前已经在北仑等地有了很好的经验,“作为嵊州人和浙医一院的副院长,我当然希望这个项目能够尽快落地。让嵊州人民能够享受到来自浙医一院的医疗服务,“如果可以,我定会全力支持。”

关心家乡发展的裘云庆,还关心着嵊州人民。

去年5月31日,市人民医院里人流涌动,原来是裘云庆情系家乡百姓,携在杭嵊籍医学专家回乡义诊,为家乡人民送医送健康。2012年5月3日,浙江省政协以“六下乡”为主要内容的“走进基层走进群众”活动月启动。为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倡导的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活动,在杭州嵊籍同乡联谊会的积极筹划下,裘云庆和省中山医院党委书记姚新苗、浙医一院原副院长厉有名、省中医院原副院长裘华森等省内顶级名医在内的15位在杭嵊籍名医参加了本次义诊。在人民医院各个诊室里,内分泌科、风湿免疫科、消化内科、心血管科、呼吸内科、肿瘤外科、中医内科等专科的专家们马不停蹄地为500多位家乡父老“望闻问切”,提出医疗建议,深受好评。

在成群结队的求医者中,有的是慕名而来,有的是“回头常客”。他们事先得到消息,一大早便从乡下、从山区匆匆赶来,直奔自己的相关病科。有不少偏远山区来的患者,多年的病痛在大医院专家手上,没花多少时间,便明确了诊断,获得了正确的治疗方案。

在裘云庆诊室前,早已被里三层、外三层围个严严实实。大家七嘴八舌,连珠炮般围绕“肝病”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同往常一样,裘云庆对于来自各个层面、任何人的咨询,都认真听、仔细记,不厌其烦,耐心热情,并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解释,言明利害,最后帮助病人找到最为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他说,最基层的百姓,很难享受到更高规格的医疗服务。此次组织省里专家回嵊义诊,目的就是能够为家乡人民提供这样一个机会,“在家门口享受到最好的医疗服务。”只要有时间,对我们来说下基层并不难,“然而对于住在山里的农民兄弟,可能一辈子也去不了一次省城。”

在他乡,裘云庆依然在努力。他说,从医要讲良心,做人更要硬气,这才是嵊州人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