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十三五”重大基础研究专项 实施方案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关于印发《浙江省“十三五”重大基础研究

专项实施方案》的通知


浙科发基〔2017〕102号


各市、县(市、区)科技局(委),省级有关部门,有关高校、科研院所:

    为确保《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的省重大科技基础研究专项任务顺利实施,加强重大基础研究专项管理,现将《浙江省“十三五”重大基础研究专项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

 

    附件:浙江省“十三五”重大基础研究专项实施方案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7年7月19日  

 

附件

 

浙江省“十三五”重大基础研究

专项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保证省重大科技基础研究专项(以下简称“重大基础研究专项”)任务的顺利实施,加强重大基础研究专项管理,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现状和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要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当前,我省正处于迈向创新型省份决胜阶段,省委、省政府对补强科技创新短板建设创新型省份高度重视,明确提出在“十三五”期间组织实施重大基础研究专项,发挥基础研究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源头创新作用,解决未来发展中的关键、瓶颈问题,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十二五”以来,我省基础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盾构装备、器官移植、工业自动控制等领域处于国内顶尖水平,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全国前列。2011-2016年,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400余项,经费总额约61亿元,位列全国第6位。SCI论文数及表现不俗的论文数均位于全国第5位,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10年累计被引用篇数最多的国际论文位于全国第4位;浙江大学在世界各学科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论文219篇,位居全国高校第一;省属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能力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6年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和经费数,分别占全省总数的60.0%和45.5%。与主要发达省、市相比,我省基础研究整体实力仍有差距,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偏少、顶尖基础性研究人才缺乏,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仍是制约我省科技竞争力提升的短板。

    当前,基础研究的水平正成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对城市新经济、智能制造、人口健康和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基础研究需求呈现递增趋势。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围绕“问题导向”或“需求牵引”的组织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研究,培育优秀科研人才队伍,抢占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制高点,对于加快推进支撑和引领创新驱动的新经济、打造未来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目标和原则

    实施省重大基础研究专项的目标是:力争通过专项的实施,在“十三五”期间取得一批具有标志性的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培育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在若干领域的研究水平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抢占基础和前沿技术发展的制高点,为未来高技术更新换代和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储备,进一步提升我省的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省重大基础研究专项的原则是:

    (一)明确目标,突出重点。以增强源头创新能力为核心,瞄准我省具有研究优势且意义重大的前沿科学研究领域,坚持自主创新,支持自由探索,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实现有限目标。

    (二)科学决策,规范管理。充分依靠和信任科学家,坚持同行评议,强调学术水平,加强项目过程管理,建立专家咨询和行政决策相结合的专项管理方式,确保项目实施全过程的公正、公开和公平。注重绩效,建立专项实施的监督评估与动态调整机制。   

    (三)注重人才,鼓励探索。加大支持力度,将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作为专项实施的重要目标,完善人才梯队,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鼓励挑战前沿科学问题,提出原创理论,瞄准原创发现,取得原创成果,营造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

    (四)统筹规划,协同推进。加强顶层设计,集聚国家和省的基础研究资源,依托重点建设高校、一流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创新团队等现有基础和条件,对接相关省级科技计划和产业发展需求,注重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

    三、主要内容

    根据省“十三五”规划,重点在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科学前沿领域,安排以下重大基础研究专项。

    (一)网络空间安全主动防御

    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风险检测、威胁感知、持续防御能力等方面,提出网络空间安全自主发展生态链规划,并启动了“网络空间安全”重点研发计划。浙江在互联网经济、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物联网和工控系统等产业的发展方面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在网络安全防护也有良好的研究基础,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省内院校拥有大量相关领域的优秀领军人物和研究团队,先后获得多项“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资助,建立了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博士点、省信息安全产业联盟、省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等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在Web系统防护、大数据隐私保护、工控系统安全、移动终端安全防御等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专项聚焦网络空间安全主动防御的理论模型和技术方法创新性研究,重点研究网络空间安全主动防御体系架构,关键工业信息基础设施系统、云计算服务平台、物联网及智能终端系统等安全主动防御共性关键技术,实现相关理论及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推动网络空间安全创新技术与产品的攻关研发、实景试验和部署应用,发展网络空间安全产业。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网络空间安全主动防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主动防御的有效机理、技术途径和实现方法,重点是基于网络及平台系统要素的主动重构或迁移机制、数据驱动智能安全防御、复杂大数据环境下的对抗学习等理论与关键技术,解决攻击的自适应容忍和智能阻断等关键问题,实现网络空间多样攻击环境下的智能主动防御。研究攻击威胁和恶意代码的智能建模与分析方法,构建网络大数据环境下的深度学习体系,解决知识模型与多源数据双驱动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实时监测、智能评估与预警等关键问题,实现网络空间安全攻击态势的智能感知。

    2.面向关键工业信息基础设施运行安全的主动防御。针对关键工业信息基础设施系统体系架构,研究信息物理融合环境下工业控制系统的脆弱性分析模型,解决可信增强与控制系统耦合、关键组件动态重构机理、安全可控芯片等关键问题,实现内生安全的关键工业信息基础设施系统主动防护体系。

    3.面向云服务系统安全的主动防御。针对云服务安全防护需求,研究云服务系统主动防御机理、云数据中心环境下威胁行为建模、SDN/NFV网络系统安全主动防御机理、不可信云环境下数据隐私和内容保护、密文访问控制等安全主动防护机制,解决组件、节点、系统和平台层安全能力动态重构等关键问题,实现不依赖于具体特征和行为的云服务主动防护。

    4.面向物联网应用安全的主动防御。针对物联网系统及智能终端应用,研究基于信息流的物联系统安全主动防御机理、业务系统与智能终端的安全漏洞自动分析与挖掘,解决物联网应用安全模型定义、系统安全行为刻画、安全属性组合验证等关键问题,实现物联网安全可自动验证与智能检测的主动防御。

    通过专项实施,预期达成以下目标:

    1.建立云服务系统主动防御、工控系统内生安全、网络空间安全态势智能感知、物联网安全可自动验证的主动防御等关键技术平台,力争取得重大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在国际权威期刊或会议上发表论文100篇以上,引进或培养杰青、优青、千人、万人等国家级人才3-5名,申请发明专利100件以上。

    2.形成一系列该领域具有重大共性需求的核心技术,建立产学研用结合的主动防御技术转化平台,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应用产品。承担3-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形成3-5个国内外领先的主动防御相关研究方向,全面提升我省该领域的科研水平。

    (二)大数据计算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浙江省在《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大数据列为重点培育的万亿级产业信息经济的核心内容之一。浙江省在电子商务、智慧城市、互联网金融、智慧医疗等大数据的重点应用领域,研制了多个大型平台软件,产业发展迅猛,处于国内乃至世界领先的地位。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省内高校,拥有一支包括杰青、长江、万人、创新团队等国家级人才的高水平基础研究团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863”“核高基”等多项重大国家级课题资助,成立了大数据跨界服务科技联盟,在大数据数学模型、计算理论、应用方法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的水平。

    专项聚焦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基础研究重要科学问题,重点研究大数据深度挖掘、大数据驱动的服务模型等共性支撑技术,开展电商、医疗、智慧城市、金融等我省优势大数据应用领域的深度研究,解决从大数据到知识、从知识到服务等科学问题,形成相关的理论模型和体系,突破相关的关键技术,提高社会智慧管理水平和跨界服务能力。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大数据人工智能计算模型与架构。建立“数据驱动、知识指导和策略探索”相结合的大数据人工智能计算新模式;研究不确定条件下的认知计算模型;研究人机混合增强的模型与方法;研究人工智能并行处理方法与平台;研究多模式的大数据可视分析模型,实现大数据的智能展示和呈现。

    2.基于大数据的跨界服务理论。研究基于大数据的异构跨界服务融合、跨界服务的质量预测与推荐技术、大规模跨界服务的自动组合、价值获取与分析方法等,构造大数据的服务化使能技术体系,解决从知识到服务的科学问题。

    3.电子商务与互联网大数据管理、分析及应用。基于电商数据,研究数据驱动的图计算及时空可视化分析技术、大数据可视体验计算理论、用户个体空间轨迹模式分析方法、跨领域的用户画像动态构建理论、安全计算模型等;研究互联网群体使能行为分析、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模型。

    4.医疗大数据的智能分析和语义融合。研究异构医疗大数据语义融合方法、设备飘移数据矫正模型;针对若干重大疾病,研究医疗关联大数据智能分析方法,研究疾病的智能预警、预测与干预模型和相关的智能系统,提高智能辅助诊断的效率。

    5.智慧城市与跨媒体大数据分析技术。针对交通、公共安全、旅游、教育等智慧城市应用,研究海量异构、碎片化数据的获取与融合等关键技术;研究用于跨媒体大数据分析的数据流加速与分析技术,包括跨媒体数据流编程模型、跨媒体推理与深度搜索等。

    6.互联网金融等新兴行业大数据分析技术。针对互联网金融、服务型制造等大数据新型应用业态,研究区块链、高维动态金融大数据关联分析等技术;研究支撑服务型制造的工业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研究个性化服务、精准营销、用户体验评价模型等技术。

    通过专项实施,预期达成以下目标:

    1.突破从大数据到知识和能力的瓶颈问题,在大数据人工智能计算新模式、基于大数据的跨界融合服务理论等前沿技术方面形成我省优势,力争取得重大理论突破,在国际权威期刊或会议上发表论文100篇以上,引进或培养杰青、优青、千人、万人等国家级人才3-5名,申请发明专利100件以上。

    2.针对电商、医疗、智慧城市、金融等行业,研制不少于5个以上相关的行业大数据基础支撑平台,推动大数据产业的上下游及相关产业的联动,增强我省大数据产业对其它产业的支撑作用。承担5-10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与世界一流大学、企业成立2-3个大数据领域的联合研究中心、创新平台和技术联盟,形成1-2个国际一流的大数据研究中心。

    (三)传感材料与器件

    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将物联网传感技术列为“核心技术超越工程”重点实施。我省在传感材料与器件领域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浙江大学正在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传感材料与应用研究中心,聚集了相关领域的一批学术带头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宁波材料所、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和中国计量大学等省内科研院所在该领域都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研究,在新型传感材料、传感器件、系统集成、传感系统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专项聚焦先进传感材料、高性能传感器件及其与物联网兼容联接等若干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重点研究传感材料制备与表征关键技术,创新传感器件设计与制造工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柔性传感材